据经济之声《央广财经评论》报道,“中国式过马路”这个话题其实已经火了很长时间了,所谓“中国式过马路”,其内涵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,“不管红绿灯,不管斑马线,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”,形象、直观,却让人无奈。
现在有地方对“中国式过马路”动起“真格”了,从3月1号起,浙江省公安厅对“中国式过马路”实施“零容忍”管理,20天以来,浙江已处罚“中国式过马路”近万起,其中闯红灯八千二百多起,不走人行横道一千六百多起。
20来天处理近万起行人违章,从数量来看并不少,但据浙江警方说,由于警力有限,加之违法行为数量大,这些被处罚的行人多数都是违章过马路的带头人。言外之意很明白,违章的人太多,根本管不过来。
对于“中国式过马路”的现象,社会各界议论颇多,谴责者有之,理解者有之,庖丁解牛般分析者也有之。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声音就是“治乱象,用重典”,也就是重罚每一个不守规矩的行人,而浙江也正是这样做的。
不过,在浙江的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看到,“中国式过马路”只靠严管罚款是无法根治的,其他方面的措施也必须跟上。此外,在我们谴责中国式过马路的同时,是不是还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:现在越来越宽的马路,老百姓过起来容易吗?街头的红绿灯在为汽车通行设计时,考虑过走路老百姓的习惯吗?要解决“中国式过马路”,要做的事很多,但首先要让老百姓的马路过得方便、过得容易。
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、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,评论此话题。
朱学东:严管行人过马路并不过分,浙江并不过分,只不过是在依法执法行为。浙江的成果显著,但成果能否持久是另外一回事。
朱学东认为,浙江的这种行动是不可持续的。
朱学东:第一,警力有限。第二,中国社会是转型中的社会,城市中很多人口来自农村,交通管理设施不是为农村人设置的,主要是城市人的产物,大部分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的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训练和教育,很多人连红绿灯都没有见过,所以他们到城市来靠个人模仿学习,所以运动式解决方法是不可持续的。
目前的阶段,我觉得是杜绝不了“中国式过马路”的,因为城市交通设施主要是为强势的交通工具汽车来设计的,腿脚不灵便的一个红绿灯也过不去,不闯红绿灯怎么办?光靠罚是解决不了问题,虽然法律规定可以罚,但过去从来没有罚过,这是搞运动时处理一下,法律的威权得不到保护,大家就心照不宣该过就过,所以我们经常讲法不责众。
已处罚的近万起“中国式过马路”中,闯红灯八千二百多起,不走人行横道一千六百多起。也就是说,和信号灯有关的行人违章占到了“中国式过马路”的八成以上。朱学东认为,这也说明交通设施的规划和设置不合理,在客观上助长了“中国式过马路”。
治理“中国式过马路”应该先从哪儿入手呢?朱学东表示,首先应该是引导,而不是重罚。
朱学东:我觉得首先是引导而不是重罚。全国各地的城市都有交通协管员,他们的责任是负责疏导和引导,这一过程中要调整地面交通设施,让他们更好地为行人服务,如红绿灯设置上,是不是过马路时间稍微长一点,马路在建设时否考虑到人行横道、地下通道,考虑到行人的习惯,而不仅仅考虑汽车。另外,我们要加强宣传,目前对新城市居民的宣传基本上是没有的。只有这个前提之下才可以讲重罚。